鼢鼠亞科: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是適應地下生活的嚙齒類,尾短,眼睛很小,視力差,外耳退化,僅是小的皮褶。鼢鼠主要分布于我國,也見于蒙古和西伯利亞,棲息于森林邊遠、草原和農田,白天居住在地洞中,晚上偶爾會到地面活動,以植物的根、莖、種子為食,在洞穴中儲存大量食物。鼢鼠挖洞速度極快,洞穴系統復雜,分支多,平時地面沒有明顯出口,但附近有不規則的土堆。
中文學名鼢鼠亞科界動物界綱哺乳綱科倉鼠科嚙齒目倉鼠科的1亞科。通稱鼢鼠。體型粗壯,體長15~27厘米;吻鈍,門齒粗大;四肢短粗有力,前足爪特別發達,大于相應的指長,尤以第3趾長,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;眼小,幾乎隱于毛內,視覺差,故有瞎老鼠之稱;耳殼僅是圍繞耳孔的很小皮褶;尾短,略長于后足,被稀疏毛或裸露;毛色因地區而異,從灰色、灰褐色到紅色。共1屬6種,分布于中國中部和北部,以及西伯利亞和蒙古人民共和國。
鼢鼠為地下生活的鼠類。棲息于森林邊緣、草原和農田,在中國青海地區還可棲于海拔3900米的高山草甸。晝夜均活動,但白天只限于地下,夜間偶爾到地面尋食。吃植物的根、莖和種子。有貯存食物的習性。不冬眠。挖掘洞道速度驚人,洞穴構造復雜,長而多分支,總長度可達 100余米。洞系內有“倉庫”、“廁所”、窩之分。洞口外有許多排列不規則的土堆,是由洞道內挖出的松土,土堆直徑50~70厘米,間距約1~3米。平時地面無明顯的洞口,如洞道遭到破壞,立即用土堵塞,這是它們防御敵害的一種本能。鼢鼠挖洞活動受氣候影響顯著。3~9月繁殖,年產2胎,每胎產仔1~8個。中國北部常見的為中華鼢鼠。
鼢鼠亞科:因貯食和挖掘復雜的洞系,是農牧業害獸之一。在農田中,常使農作物缺苗斷垅;在2公頃面積的鼢鼠洞中,曾挖出馬鈴薯300千克。在牧區,除了貯存大量牧草外,由于從地下推出大量松土,還掩埋大片草場,使產草量減少。